近一半医院亏损,最难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随着疫情的持续,公立医院的亏损、负债情况加剧。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国考」数据——疫情的第一个年头2020年,2508家参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
而在2019年,亏损的三级公立医院不足20%。
二级公立医院同样「日子」不好过。全国共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
1 科室运行一年,亏损450多万
2020年年初,疫情刚起时,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河北一家地市级三甲医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对南院区的感染性疾病科进行了改造。
当时,包括医院院领导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感染性疾病科的发热门诊差不多运行两个多月后,就会恢复原貌。因为「全国一盘棋」,用不了两三个月,就能把这场疫情扑灭。
谁曾想,火会一次一次复燃。疫情持续到了第三年,依然看不到头。
从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该院发热门诊运行这一年内,亏损了450余万元。
该院感染病科主任陆天华(化名)向健康界介绍,这一年的时间,感染性疾病科实际投入了560多万,而医院南院区发热筛查的患者是11125人。
「1万多名病人,核酸检测是免费的,留观的费用一天30块钱,比住隔离酒店低很多,别的没有任何的缴费项目了。」
「唯一比较大的一笔收入,是地方红十字会给我们捐了103万。」他表示,剩余450多万,等于是医院纯「赔」。
2021年,陆天华给当地卫健管理部门写了一封请示:2020年感染性疾病科的费用支出非常高,请示政府是否能够协调解决给予一定的补偿?
「后来得到了批复,大致意思是说,‘政府没钱,解决不了’。」陆天华回忆。
随着疫情的不断反弹,陆天华明显感觉到,财政吃紧的情况更严重了。甚至以往该给的补偿,都难以落实到位。他介绍,从2015年开始当地医院执行药品零差价,按照医改政策的要求,医院在药品上亏损了多少钱,政府就应给予相应补偿。
2017年9月,我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再无法通过药品加成获取利润。为弥补公立医院为此减少的收入,政府增加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并同时着重调整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
「但是从2021年开始,政府应该补的钱,并没有补。所以我们医院整体也是亏损的。」陆天华对健康界说。
在上述葫芦岛市卫健委答复中亦提及:「全市财政收入受到较大冲击,形势紧张,既要确保按时还债、又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维持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难以落实。目前看,仅能在医疗机构履行一类公益机构职能时(如落实疫情防控任务等),一事一议,申请财政给予专项补助。」
这些例子反映了当前医疗系统普遍的困境——疫情之下政府的财政补偿力度,弥补不了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亏损。
2 抗疫支出增加、医院亏损程度加剧
除了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改造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医院的人力成本也在增加。根据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6个省市316家医院的调研结果,在疫情之前,人力成本占医院总成本的比重,有一半以上的医院在30%-40%之间,但在疫情后,该比重开始急剧上升。
疫情期间人力成本支出,成为了大部分医院最主要的支出,也是对医院现金流压力最大的支出。
广东一家三甲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张和宜(化名)告诉健康界,这两年多以来,医院招聘了不少保安,以及配合门岗、预检分诊,和核酸采集录入的人员,人力成本都由医院承担。
执行核酸采集等抗疫任务,也会增加医院的支出。张和宜举了个例子:医院派人出去支援,每人每天给500~600元的补助。然而,市政府每人每天的补助是100块钱,去需要接触阳性病人的特殊区域,一天补助300块钱。
差额就得医院自己出。「不给这么多,怎么鼓励医务人员去?有的时候一去一个月、两个月都没得回家。」
她介绍,由于该院总体工作量变化不大,那么对于留守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说,承担的工作量增加了,「而收入是有所下降的」。
与抗疫支出增加相对应的,是业务量和收入的减少。根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比2019年减少了3583万人,下降了13.5%。
2021年,入院人数略有回升,但相比2019年还是少了1870万人。
这就反映了疫情以来,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是普遍下降的,业务收入自然受到影响。
最为典型的是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家三级专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告诉健康界,2022年4月份当地疫情严重的时候,封控区所有的医院都处于停滞状态,人员开支(包括工资)、药品和耗材采购,全靠贷款。
而一降再降的核酸检测价格,使得医疗机构无论是收费的核酸检测业务,还是承担的政府免费项目,都是「亏本的买卖」,更加剧了医院的亏损。
近日,业内流传出一份河南省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药品医用耗材采购有关问题的通报》。
根据这份《通报》,因不使用集采中选药品、采购高价药、不回款、违规采购等八大类问题,数千家医院被点名。
在这份28页的《通报》中,被点名的医院就占了22页,点名范围之大引发业内热议,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上述问题的不乏一些大型医院。
1 采购高价药,1820家医院被通报
《通报》指出,据河南省医药采购平台交易记录分析,2021年,河南全省共有1820家医疗机构采购的部分药品价格高于平均价3倍以上。
这也是8大问题中,涉及医疗机构最多的一项。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当前,我国各省药品、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平台已能实现挂网、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管理等基础功能,且各省省内数据标准已基本统一。
药企和医院之间将依托各省招采平台,实现挂网、招标、采购、交易、结算、支付等功能。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的采购数据也全部进入监测范围。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集采的逐渐推进,相关部门同时推动加强药品价格监测,从药品价格本身以及公立医院的采购行为两方面,同时压缩高价药品的生存空间。
确实,7月11日,河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价格监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强调了加强药品价格监测。
“十四五医疗保障规划”要求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线上采购的比例,随着更多的公立医院转到线上采购,监测效应还将进一步发挥。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还将积极打通省与省之间的信息通路,推进药品价格等相关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药品价格全国联动。
医保部门通报医院采购高价药的逻辑大概率是剑指背后可能的利益输送问题,相关人士表示。
2 严厉打击违规药品采购,强调回款问题
《通报》还曝光了配合医药企业违规增补药品挂网的相关公立医疗机构名单,及涉及品种。 河南省医保局指出,2021年11月份以来,省局陆续收到企业投诉,反映个别医疗机构为了配合药品挂网,在增补药品挂网过程中存在先采购后退货等虚假采购,以及高于报价采购等问题。
就上述行为的逻辑,一位招采方面人士对赛柏蓝表示,对于仍未挂网的药品,多省均规定了一定的挂网条件,有省内医院采购往往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先采购后退货,医院可能是在帮助药企获得河南省招采平台的挂网资质。
经调查发现,共99个药品存在违规增补挂网现象,一共涉及116家医疗机构。 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还明确,严禁公立医疗机构违规线下采购、防范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合谋提高挂网价格;对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监管,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
对于采购方面的乱象,已经有省份给出了明确的处罚措施。 日前,河北省医保局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挂网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企业在医药购销领域存在商业贿赂、提供处方回扣、扰乱市场秩序等不良记录的,药品生产活动中有严重违规记录、严重不良反应、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违规行为的,撤销该药品的挂网资格,直至撤销该企业全部药品挂网资格。
河南省医保局在此次文件中直接提出,对于采购高价药品和协助医药企业违规增补药品挂网的,应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行政约谈,给予提示和警示,要求相关医疗机构优化相关药品采购流程,规范采购账号管理,防治违规采购和协助企业违规挂网情况的发生。
随着各省对违规挂网这一行为处罚的明确,预计将对大批企业将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回款问题一直是药企的痛点。河南本次《通报》还点名了医院回款不及时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作为药款结算第一责任人,要按合同约定及时与中选企业结算,从收货验收到支付药款不得超过次月底。
然而,据河南省医药采购平台统计,2019年12月-2022年4月,河南全省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共有142.41万个采购单,其中13.85万个采购单没有按要求及时回款,占9.73%;17.35万个采购单截至目前仍未回款,占12.18% 。
来源:medworld器械世界